20150218

写一段

看陈文贵老板写了一段关于人物采访,忽然很怀念哪些年做人物专访的日子,有感而发也想写一段:

我一直很享受做人物专访,过去在东方副刊、女友、都会佳人杂志混的日子,做过不少人物专访,个人觉得最挑战的是做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专访。

个人觉得一篇好的人物专访必须有足够的采访时间和受访者聊得深入,才能挖到更深入更不为人知的内容,时间至少要15分钟以上,但很多时候封面人物专访大部分时间都去了拍摄和梳化(个人并不喜欢艺人一边在梳化时一边做采访,因为受访者这时心神会分散,无法专心回答问题),剩下的采访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取得对方的信任,愿意卸下装备坦诚的聊其实是一种挑战,通常聊到10-15分钟才算刚进入“戏肉”时,看看手表仅剩5分钟就要结束了,这时就得眼明手快检视问题单内还有那些重要问题还没问,得捉紧时间在公关“吹哨子”前赶快问,所以我的问题单通常会把重要的问题先打勾做记号,以防不够时间时能马上划分出来赶紧问。

一般上,访问结束当下就可以知道出来的这篇访问稿到底好不好?比如采访过程中被受访者的分享内容有所触动、有所惊喜,对方的诚意作答都会影响整篇采访作品。

不过,要做一篇好的人物采访,在事前需要做很多功课,问的问题要让受访者觉得有惊喜!让受访者觉得,你是有做足功课才来的,如此受访者会更愿意与你侃侃而谈。我曾经做过多难度最高的人物专访之一,就是访问国际巨星李冰冰,当时已经是杂志第六次拍摄她上封面了(几乎一年一次),该问的、可以问的似乎都被之前的记者问完了,但那一次主编看了我设的问题后很满意的说:“嗯!问的有不一样!” 另外,我也

曾试过在访问前,在搜查受访艺人的资料过程中泪流不停(因为对方的生活经历太叫人动容),而那位艺人的名字就叫范玮琪。

写人物专访最大的满足感是被受访者称赞,举例曾被《一路有你》的导演说:你问的问题很有深度!(被这么有才华和深度的导演称赞当下简直就爽翻了!)还有一次,当时在东方副刊访问一位中医师,访问结束后对方非常坚决要我的稿在出街前,先传给他看一遍, 因为之前他受访发现文章出街后记者将他的话语扭曲了,甚至把一些医学名字错用了。结果当我传了稿给他,拨电问他访问稿是否有需要更改、可否出街时,他很满意的回答说:“你写得很好,访问内容交代得很清晰,你是一位很好的记者。”这么感动的一句话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想想如此热爱人物专访的主因,也许是访问人物的过程中可以打开视野,可以阅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人生经历时,也能在当中得到很多的触动和感动,也因此我一直相信生命能够触动生命!

只是做人物专访的日子离我已经有些远了。
最近常常想,有点不经意、也有些搞不懂自己怎么会来到现在的工作岗位上?
在现有的职场中,寻找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是新一年的目标。反观过去一年对许多事显得没知觉,是因为尝试让自己的心麻痹了,不想有知觉,不想去计较得与失,只觉得默默承受一切就好,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样让心麻痹的日子其实挺恐怖的,因为人本来就是有血有肉有知觉的。

新的一年,会尝试逼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多些用文字记录生活中感动的点滴。想不到在年二十九晚即将结束前,我竟然写出1千多字(好久已经没写过这么长篇了),最后感谢你这么耐心读完这千多字,原来 已经是一篇而非一段了...